|
9日晚,亚洲网坛顶级赛事——2011中国网球公开赛落下帷幕。捷克选手伯蒂奇以2∶1战胜克罗地亚名将西里奇,夺得男单冠军;波兰选手A·拉德万斯卡以2∶1战胜德国选手佩特科维奇,夺得女单冠军,两人均是首次登上中网冠军榜的新面孔。
硬件升级令人惊叹
今年的中网迎来8岁生日,硬件设施的提升是最大亮点。
有“钻石”之称的国家网球场于今年8月建成启用,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可容纳1.5万人,是全球容量最大、设施最先进的网球场馆之一。
“钻石”最令人称道的是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开合式屋顶。目前国内外已建成的屋面开合式体育场馆,普遍存在造价高、运营成本高、施工难度大且建设周期长等弊端。而“钻石”球馆的活动顶棚由4片钢板组成,采用了弓式拱架轻钢结构专利技术,造价不到3000万元人民币,仅占场馆总投资的5%,且安装无需脚手架及大型吊装设备。这片屋面跨度74.6米、开合面积达4200平方米的顶棚,单独打开一次只需12分钟,仅耗电15度。
此外,“钻石”顶棚还拥有自动检测等功能,在灾害天气下会自动锁定,无法开启;而当检测到室内火灾时,屋顶将自动开启以达到排烟效果。
这位中网的“新成员”,赢得各界广泛赞誉。WTA(国际女子职业网联)主席斯黛西·阿拉斯特女士认为,“钻石”球场可与任何一项大满贯赛事的中央球场相媲美,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对光线的利用,都相当出色,为每位观众都提供了良好的观赛空间。西班牙名将费雷罗表示,高看台令自己在场上更为兴奋,“这是我到过的最好球场之一。中网的组织工作越来越好,对细节非常关注。”
中国选手在评价新场馆时,则多了一份自豪。名将郑洁首次走进赛场时非常激动,“中网拥有这么好的场馆,作为本土选手我感到很骄傲。”
星光黯淡令人感叹
不过,与璀璨夺目的“钻石”相比,赛场内则显得有些黯淡无光。
中网的女子赛事虽然是仅次于四大满贯赛的XX级赛事,积分与奖金都很丰厚,但依然有多位顶尖高手缺席。
莎拉波娃、威廉姆斯姐妹和克里斯特尔斯4位名将,或因伤病缠身、或因状态不佳放弃了今年中网,这让诸多喜爱她们的球迷颇为失望。
而高排名的种子选手以及本土选手的过早出局,也使比赛的观赏性大打折扣。
李娜、科维托娃、斯托瑟、库兹涅佐娃、伊万诺维奇,这些大满贯的新老冠军们先后意外被淘汰;世界排名第一的沃兹尼亚齐在1/4决赛中负于佩内塔。本届中网女单赛场可谓冷门迭爆,四强中竟没有一位排名世界前十的球员。
这种惨淡其实是美网之后亚洲赛季一贯的尴尬。此时的球员们,身体状况已处在强弩之末,顶尖球员要么是有心无力,要么就是干脆把重心转移到了分量更重、积分更高的年终总决赛,而今年总决赛席位几乎已经提前确定,也就让其他准一流球员丧失了放手一搏的决绝。在WTA密如掌纹的赛程里,中网欲调整办赛时间几无可能。如何让中网成为名副其实的XX赛,无论对中网组委会还是WTA都是一道待解的难题。
观众稀疏令人慨叹
赛会期间,为聚拢人气,主办者创意颇多。今年的外场嘉年华,除中网小画家、中网明星日等保留项目外,还新增了青少年迷你训练营、中网集体婚礼等活动。热爱摇滚乐的美国双打名将布莱恩兄弟,还为球迷献上了一场“live show”。为配合新场馆启用,组委会还请来姚明、吴奇隆等明星为选手比赛挑边,并在比赛间穿插吉祥物表演、电子乐演出、幸运观众抽奖等内容。
然而,赛事的上座率依然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场次观众稀疏。直到女单半决赛,现场观众还是稀稀拉拉,“钻石”球场全天的上座率难以达到三成。大牌球员、特别是本土球员的提前离场是导致上座率不高的直接原因。
女单赛场,李娜、彭帅、张帅首轮出局,郑洁止步第二轮,女双赛场,郑洁/彭帅无缘四强,这样的结局恐怕是满怀期待的观众和意欲表现的球员都未曾料到的,毕竟2011年的中国网球太不寻常。
看台的冷落,其实折射出的是我们的网球底蕴还不够深厚。很多人是“李娜迷”而不是“网球迷”,只在意中国选手在赛场上的胜负得失,而不懂欣赏网球运动的真正魅力。中网已经办了8届,在经历了最初的新鲜与好奇后,不少人已从看台上流失。中网在硬件上达到大满贯级别并不难,但要想孕育出大满贯级别的观众,却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涵养。正如斯黛西·阿拉斯特女士所说,“中网需要把赛事本身的影响力做大,需要不断提升软实力。”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