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不少管理部门,一碰到危机和事件,往往缺乏有效处理办法,一味“拖”、“捂”、“躲”,不但自己不发声,还动不动要封口,封媒体之口,要不是网媒实在不好对付,只怕要把微博也都封杀。
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昨晚宣布,开除王濛、刘显伟,撤销王濛队长职务。与此同时,国家体育总局也宣布对冬管中心提出通报批评。引起轩然大波的短道速滑队青岛打人事件算是暂时告一段落。
长时间小道消息满天飞,到如今千呼万唤始出来。王濛青岛打架事件已经过去一周多,作为管理部门的冬管中心至今才拿出最终的处理办法,不禁令翘首以盼的公众好生失望。作为引起轩然大波的公共事件,处罚决定姗姗来迟,管理部门长久失声,实在令人遗憾。
包括之前的丽江群殴等诸多事件,以及最近发生的青岛打架事件,冬管中心的处理一直给人以遮遮掩掩的感觉,实际演的是一出“拖字诀”。多次风波明显处理失当,让其处在空前信任危机中。
王濛三番五次犯事,却每次都得以全身而退,真是令人匪夷所思。2007年,王濛就因为炮轰归国执教不久的教练李琰,冬管中心本欲将其开除,最终只是内部禁赛,随后王濛道歉,中心顺水推舟就此网开一面。值得一提的背景是,在2006年初举行的都灵冬奥会上,王濛获得女子500米短道速滑金牌,已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物。今年6月初的丽江酒后群殴事件一度引起轩然大波,双方都有责任,当地X府能迅速公布调查结果并致歉,冬管中心却含糊其辞,不但没有明确具体责任,也没有公开作出处罚,仅不痛不痒发表一纸声明了事。而我们都知道,2010年王濛攀上职业生涯高峰,在温哥华冬奥会上勇夺三金。
金牌成为她的“免罪牌”
体育那点事儿,地球人都知道——唯金牌马首是瞻!冬管中心难以“挥泪斩马谡”也是事出有因。王濛一斩,金牌不保,岂不危及官帽。由此看来,倒也情有可原。关键是,作为政协委员,即使拿了四块奥运金牌,就能凌驾于规章制度乃至法律之上?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打架伤人不仅违反队规,更是违反法纪,已经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从这个角度看,青岛打人事件已经从一个简单的体育事件,变成了一个影响甚大的公共事件。金牌大还是法理大?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但冬管中心却如此难以决断,令人费解。
这种迟迟不公布事实真相和处罚决定,拖时间、捂盖子,以为这样就能慢慢消解舆论关注和公众不满的办法,在十年前二十年前或许管用,但在上至国家下至百姓都越来越看淡金牌,网络媒体迅猛发展、传统媒体又不甘落后的今天,这种“掩耳盗铃式”的危机应对方式,实际上已经很难行得通。本来完全可以当机立断化解危机变被动为主动,将危机作为改进管理方式的契机,却被白白的贻误了。在舆论和公众持续的“倒逼”之下,越来越被动的冬管中心才痛下决心,作出上述开除责任人的相关处罚,实在是来得太晚了一点。
我们不少管理部门,一碰到危机和事件,往往缺乏有效处理办法,一味“拖”、“捂”、“躲”,不但自己不发声,还动不动要封口,封媒体之口,要不是网媒实在不好对付,只怕要把微博也都封杀。一方面不是自己理屈,就是有难言之隐,另一方面,缺乏危机应对之策也是主因,究其关键,还是缺乏一颗真正直面和解决问题的真诚之心。只有到舆论沸反盈天时,才硬着头皮勉强应付,难免疲于奔命,左支右绌。这种“倒逼”之下的被动应对,不但贻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也让管理部门的公信力大打折扣,甚至引起群众不满,显然不是上策。媒体舆论倒逼促成问题解决危机化解,应该说,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下下策。被人拿着大棒顶住腰眼,就算话语动人、态度诚恳,毕竟没有主动出击来得积极有效。
回到王濛的处罚上,施以终身禁赛,“一棍子打死”不合适,毕竟队内矛盾和杀人越货不一样;但是,不“严刑伺候”也难消除巨大的负面影响。“开除”是个最微妙的处罚,让公众最担心的可能还是:板子会不会高高举起,轻轻落下?毕竟,冬管中心类似的见招拆招已不鲜见。从昨天的处罚决定来看,值得一提的是,“冬管中心并没有关死他们重返国家队的大门”,人们不禁要问,处罚会不会成了跟公众玩“躲猫猫”的游戏和应付舆论的手段?毕竟索契冬奥会远在2014年才举行。那将是何等轻飘飘的处罚!王濛完全有可能禁赛一段时间后又召之即来。果如此,冬管中心严罚之举难免有糊弄舆论和公众之嫌,也很难起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作用。 本报记者 高 伟
(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