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体育界建立了一个“业余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的运动员培养模式,独立运作、教体分离、自成体系。这套高度整合资源的训练管理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世界冠军,促进了中国体育的超常规发展。这就是大家常常说的“举国体制”。
在这种体系下,运动员的体育训练和文化教育被无情割裂。这种模式固然取得了公认的成绩,但弊端也显而易见:运动员文化素质低下、退役保障无暇顾及、学校体育有名无实……进而出现了类似邹春兰当搓澡工、艾冬梅卖金牌这些“退役即下岗”的辛酸故事。
对于“举国体制”的弊端,种种药方中最重的一味便是“体教结合”。“体教结合”的业余模式可以说是世界体育的一个发展方向。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实际上都是这种培养模式。
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为数不多的能进入职业联赛CBA的曾令旭,他能在竞技赛场上取得佳绩的同时又能成为一名清华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可以说是“体教结合”的一个样本。
不是说每名运动员都要上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也不是说每名学生都能成为世界顶尖运动员,但体学兼优完全有可能,至少可以兼顾。一名学生,在完成好学业的同时能够实现竞技体育的梦想;同样,一名运动员也完全可以在提升竞技能力的同时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曾令旭对记者说:“并不是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才是学习,打篮球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才会进步。而学习对打球也能起一个促进作用,它可以使自己在球场上具备更强的判断能力,更灵活的思维性和机动性。”
“体教结合”其实并不乏成功的案例。高中才开始练短跑、以高分被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特招的“眼镜飞人”胡凯,不但一度在百米跑道上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高手,而且在学业上也是摧城拔寨,目前已经开始攻读博士。
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说:“失去教育的体育将走向歧途。”而“体教结合”正是体育与教育的完美结合。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曾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建设体育强国为目标,力争群众体育事业新突破。未来5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也要改革,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走“体教结合”之路。而胡凯、曾令旭的案例,恰好为我们探索这种模式提供了示范和信心。
专题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王会赟 实习生 方嘉琳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
|